马上注册CG织梦网,结交更多CG好友,下载更多CG素材,让你轻松学习。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QQ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cgmodels 于 2016-12-31 20:02 编辑
影片的故事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日本动画设定,男女交换身体,时空错位的恋爱,勇敢的少年少女们拯救世界,而三幕式的经典剧作结构也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处理手法。不过本片虽然在艺术上没有太多创新,但却很好地将这些元素融合了起来,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本片对于新海诚导演而言也是实现了很大的突破,男女主角间青涩的恋爱关系,他们与亲朋之间由于互换身体而产生的一系列闹剧,女主人公祖母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阐释,以及彗星坠落带来的危机迫在眉睫,让该导演以往单薄的剧情一下子丰满起来,多层次的剧作看点也扩大了观众群体的范围。
不过,《你的名字。》这一片名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可能有些过于文艺了,一个名字背后能有什么故事,表意并不是很清晰。为什么以“名字”作为片名乃至于整部影片内容的核心,这与日本文化有关。
“名字”对于日本人而言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以名字的失去与获得为主题的动画片也相当多,譬如《千与千寻的神隐》中汤婆婆控制千寻和白龙等人的手段就是夺去了他们的本名,而《夏目友人帐》中主人公夏目贵志的奶奶夏目玲子也是以“把名字登记在一本账簿上”的方式来控制妖怪。
在传统的日本神道教文化中,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明,神明的力量就附着于事物的名字之上。这种信仰认为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言霊”),人可以用某些特定的言语作为咒术来控制他人,而这种咒术体现为对名字的控制,诅咒或修改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对其本人造成伤害或控制其思想及行为。
在《你的名字。》这部作品中,名字更是影片的主要线索,记得对方的名字就等同于记得对方、拥有所有的感情和回忆,而遗忘名字就几乎等于遗忘一切。男女主人公在彗星坠落、全镇即将毁灭之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见面,心心念念的也是记住对方的名字。名字就是线索,名字就是回忆,名字就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牵绊,名字忘记了,牵绊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从日本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个片名便具有了多重含义,“你的名字”可以引申理解为对你的牵绊、思念、与你之间命运的纠葛,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对名字的禁忌,但并没有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除了名字以外,片中还有不少日本文化的特征,比如说神社、巫女及祭典的仪式,都具有浓重的日本风味。影片中还有一个段落,当女主人公交换到男人的身体之中以后,她如何选择适用于“他”这个新身体的语言,与同伴对话自称到底是用私(わたし)、私(わたくし)、僕(ぼく)还是俺(おれ),这样一个小细节的转换也是日本语言的特色,对应到现代汉语中并没有这么丰富的用法。
对于非日本的观众而言,文化差异既可能造成理解的阻碍和隔膜,也有可能形成一种猎奇式的审美趣味。而在《你的名字。》这一作品中,爱与拯救的核心主题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神社和巫女也并不新奇,只是有小部分如双关语的使用和词源的辨析上,对于一些看日本动画不多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稍显晦涩,不过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有较强的同质性,整体来说《你的名字。》在中国还是一部比较通俗、商业化、有一定票房潜力的作品。
谈及日本动画的鲜明日本文化特质,就难免和仍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动画对比,就避不开讨论“中国动画的本土文化特征缺失”这一命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近几年已有所好转,如《大圣归来》对于本土文化符号的恰当使用,就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回报,而《大鱼海棠》这部作品虽然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也算是中国风格比较浓厚、票房表现也还不错的一部代表作品。在日本,票房表现最好的也是《千与千寻》这类具有日本文化特质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更容易被本国的国民理解与接受,但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之中,如果本土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那么本土文化特质过强也会产生更多的理解障碍甚至于成为嘲弄的对象。
本土文化特征缺失的由来
中国动画本土文化特征缺失的问题,既来源于当代中国历史上的某些运动造成的文化断层,也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环境巨变,对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动画电影生产、放映方式造成的致命冲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恢复对本土文化的记忆,也是需要多花些时间的。在动画领域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目标,可能需要一两代、两三代人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而逐渐收复本土失地、乃至走向世界,这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些漫长了;不过在大历史背景之下来看,这种付出又是极其微不足道的。
从历史上看,被电影人奉为圣地的好莱坞诞生不过一百余年,今天最强大的美国建国不过240年,而中华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说法,相比起来,美国的文化根基显然是差得远的,如好莱坞电影就是典型的“拿来主义”,本土文化大杂烩,异国文化不求甚解,拍我国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拍世界各地的少数族裔,哪里的题材好卖就拍哪里的题材。
从历史上看,当代电影及动画的诞生也不过是极短的一瞬,也许随着VR或某些我们未曾想到的新技术的成熟,这些今天流行的大众娱乐方式就像古代的诗词歌赋一样,也将成为某种独特的小众趣味。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网络世界中,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同质化,一个本地的热点事件很快会扩散到世界中去,集合了不同文化的关注,而文化间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那么,也许有一天,试图复兴中华文化的思索也会随着世界的同质化进程而烟消云散。
当然,回到今天,如何在动画中讲好“中国故事”还是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是需要努力下一番苦功的。但下苦功并非意味着过分焦虑,也并非意味着自视过高,认为一定可以凭一己之力来左右历史的发展:在小的格局上我们尽力了,但对于大时代而言,世界历史的走向脉络,或许并非是一两部优秀作品可以撼动的。再快的马也跑不过汽车,再好的胶卷也不如数码相机方便,在时代的转向面前,我们还是应该保留一份谦卑,在审视时代的脉络之后,再做好我们的选择。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圈里圈外”,本文略有删节。 作者:冯飞雪(动画影评俱乐部会员,个人公众号:飞雪影视时评)
|